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

中村中

中村中是個奇蹟。我第一次聽到她的歌,我就這麼感到。那第一首,是〈朋友之詩〉。在You Tube上聽到的,和看到的。你看到中村中,你就會覺得不可思議,你聽到她的歌聲,就會覺得更加不可思議。
十年前首次聽到椎名林檎,去年首次聽到中村中,同樣是那麼教人激動的時刻。而中村中的震撼,比椎名更甚。
那麼的不可能。一位歌手,有兩個唱腔:陰柔的女性唱腔,剛強的男性唱腔。(前者:〈朋友之詩〉;後者:〈再見十代〉。)結合而成:剛強的女性,陰柔的男性。這兩面,甚至在同一首歌裡出現。(〈風起〉)
當然,中村中是那麼的女人。她的外貌,她的感性,也絕對是女人的。她自覺是個女人,她渴求成為女人。這是肯定的。但這不妨礙她身上同時擁有兩性的特質。她肯定也知道自己這個強處。不然,她不會還用中村中這個名字,不會依然用較沉厚的腔調唱歌。老子說「知雄守雌」,就是這個狀態。
我肯定中村中知道一切,明白一切。她的特質,她的天賦,她的追求,她的處境。雖然有人驚嘆日本文化的開放,可以讓中村中這樣的歌手有一席位(她零七年以女歌手的身分參加紅白大賽),但我相信世途於她還是異常艱險的。尤其是在藝能界,肯定是個競爭激烈且殘酷的世界。但她一無恐懼,總是那麼的自信和自若。那不簡單。
她的信念極度強烈,於當女人和當歌手也是。她是那種無可阻擋的人。我不是說她一定會成功,我是說她無論成敗也無可阻擋,絕不退後。
而且她真的有才華。作曲、演唱、演出,還有創作意念的源源不絕。她的歌和專輯不是胡亂湊集的。最新的專輯《希望明日是晴天》,環繞著「天氣」和「出門旅行」兩大主題,歌曲之間進程緊密,編排別具心思。這麼用心和精心的專輯,單單是意念已經十分動人。加上歌曲真是動聽,歌聲更簡直是迷人。我每天聽,幾乎成了耳朵裡的回音。
中村中對待自己的身分的態度,很微妙。她不掩飾,公開談論過自己的性別認同問題,但卻不會以此為賣點。她不避性感,但不賣弄姿色。她要以自己的歌手才能贏取認同。但她也同時知道,她之為她,不能無視她的特殊狀態。在尋求社會認同,和守護自身特質之間,她顯然小心翼翼。她知道,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。
所以有時她好像扮演弱者,演繹歌謠曲的時候活脫脫是個「容易受傷的女人」,但又總是在你不在意的時候反身一擊。第一張專輯《向天傳達》的封套設計,是個滿身傷痕的女子的形像,但也同時是個奮力反擊的形像。手上的那對破爛手套,看來像繃帶,但也像是拳套。對的,看來弱質纖纖的中村中是會用拳頭的。
最新的單曲〈避事主義〉就是一次曖昧的反叛示範。那樣的「社會批判」歌現在很少見了。歌曲批評了日本人都活得一模一樣,循規蹈矩,但求無過,而她卻主張「惹事主義」,不怕衝撞,以真誠活著。當然,中村中一貫地謹慎,避免太尖銳的冒犯。在MV中,她在地鐵站裡不停被陌生途人衝撞,而她最後所作的反擊,掌摑的卻是她自己扮演的另一個自己。在現場演出裡,她又把歌曲的氣氛滑稽化,變成惡作劇的樣子,淡化了當中的批判性。我們不能說中村中不夠大膽。以她的狀況來說,她異常敢言。她一直在摸索敢言的底線。記住,她是孤軍作戰,一有差錯,社會會毫不留情地壓碎她。
我不熟悉日本文化,不知道日本人對中村中的看法。雖然上過紅白大賽,單曲〈朋友之詩〉也上過流行榜高位,但我猜她在日本不算紅,肯定不及那種風魔年輕人的偶像派歌手。尤其是當話題性淡去,她就必須以實力證明自己。而她的確這樣做了。第三張專輯無論在作曲、編曲、演唱和主題意念方面也比之前強。不過,世界不是合情合理的。大眾並不一定跟隨創作者一起進步。相反,情況往往是創作者越進步,大眾越滯後,也因此越不懂欣賞創作者,甚至加以離棄。這於音樂人如此,於文學人也一樣。自我超越是市場失敗的原因。我希望自己不是過慮。我希望中村中的音樂得到更多人的欣賞。
在香港認識中村中的人極少。也幾乎買不到中村中的唱片。我全都直接由日本訂購。聽了中村中的新專輯《希望明日是晴天》,我忍不住做了一個小歌迷會做的事。我向她的事務所寄了張卡,表示很欣賞她的歌曲。我到郵局寄信的時候,櫃台的那位年輕郵政人員突然說:中村中的歌很好聽,很有感染力!做小歌迷這種事給說穿,我當場不懂反應。從郵局出來,心裡卻有莫名的興奮。奇蹟就是這樣發生的了!


中村中官方網站
http://www.nakamura-ataru.jp/index.html

台灣介紹中村中的網頁(最新專輯評論文章及歌詞中譯)
http://blog.roodo.com/atarunakamura/archives/8566837.html

友達の詩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pWIl8LpiTY